欢迎来到广东交通基础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

News

大咖分享

刘韶庆: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将奔向何方?

近期,广东交通基础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粤港澳交通基础设施创新峰会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华南理工大学指导,广东省交通运输协会、粤港澳交通基础设施创新联合实验室联合主办,廣角品牌机构、《广东交通》编委承办。


中国中车首席技术专家、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韶庆受邀参加,并作了题为《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报告。以下为刘韶庆的主要报告内容,工识平台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及整理。



在轨道交通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我国高铁与地铁里程屡创新高。截至目前,高铁总里程超4.7万公里,运营高速列车超4000组,地铁运营里程亦突破1万公里。


在这辉煌成就背后,轨道交通装备技术未来走向何方,成为整个行业关注的焦点。


2024年12月7日,在广东交通基础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中车首席技术专家、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韶庆作了关于《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创新与发展》的主旨演讲,畅谈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的发展前景。


刘韶庆在报告中提到,近年来,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到“新基建”再到“双碳”目标,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到加速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建设再到《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印发实施,系列政策的发布不仅勾勒出“全国123出行交通圈”与“全球123快货物流圈”的宏伟蓝图,更明确指出了四网融合、多层次、一体化立体交通体系作为未来交通发展的核心方向。


从市场视角刘韶庆分析,无论是地铁还是干线铁路,其核心运营目标始终聚焦于实现高能效与低成本。用户追求快捷舒适与更多服务保障,交通体系需网络化运营并应对特殊场景,这促使轨道交通装备向高效能、舒适智能方向升级,满足多元需求。


“就未来交通体系和生态发展而言,交通方式向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转变,交通装备向高端、智能、网络化转变,能源供给向绿色、循环、安全转变,这三个维度均对轨道装备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刘韶庆认为,面对这些挑战和需求,能否实现装备的升级与适应,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当前正处于一个充满发展潜力和创新机遇的时期,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需要依靠新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技术推动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变革,利用数字化转型更好实现产品研发、制造、运营等方面效率的提升。”


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时,刘韶庆认为,人车环三元融合交互的高效能一体化轨道交通系统是发展趋势,同时他也在报告中提及,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的发展需重点发展四个技术方向:一是围绕高速便捷,深入研究多系统便捷接驳、快速乘降、票务一体化等技术,提升公共出行效率;二是注重人因品质,向“位移+”愉悦体验升级,保障多方人本需求;三是推动系统融合,构建以列车为中心的全自动运行平台,以实现用户体验最优;四是聚焦减排降耗,研发新型能源动力系统以及深化列车低阻力等技术研究,促进绿色低碳出行。


“未来更多轨道交通装备方案,需以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目标,研发谱系化、定制化、互联互通的全速度等级产品,全力构建生态友好型现代化交通。”


针对如何在新时期抢占轨道交通装备新的发展制高点,刘韶庆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首先,面向长大干线运输需求,提供高速轨道交通装备,推进新型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工程示范;其次,推进城市群快速通达,针对城市间客流朝夕变化大、商务出行多等特点,升级城际轨道交通装备;同时,丰富市域轨道交通装备,满足都市圈公交化运营。依托都市圈中心城市,打造“门到门”通勤圈,提供标准化、系列化城市轨道交通装备,降低运维成本。”

在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方面,他建议拓展货运轨道交通装备,构建快速便捷、客货一体化“轨道上的物流圈”;针对区域交通的个性化需求,研制跨座、悬挂、低地板、磁浮等多种导向模式的轨道交通装备,满足不同运量、运距、经济和环保需求;要推动多种载运方案(低阻高速载运装备——高速铁路、磁浮、真空管道等、技术——变轨距走行等)互联互通及多网融合,支撑区域一体化快捷运输。


最后,刘韶庆提到,轨道交通装备的技术创新,应与数字孪生(复杂边界条件、多系统耦合、多参量作用)、人工智能新技术全面融合,实现装备智能化提升;同时,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卫星通信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轨道交通,将更有力地支撑智慧城市的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