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数实融合 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诚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将伴随各类生产要素不断迭代升级,以及生产关系的持续调整,直至完全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交通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运输装备智能化水平提高、劳动者职业素养提升、核心技术科技创新突破、数据要素赋能水平增强,以及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持续变革等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基础设施数字化是创新赋能生产资料的重要要求,应围绕《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三个转变”,以财政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通知》为抓手,引领交通运输向质量效益、综合交通、创新驱动三个方面转型发展。质量效益方面,聚焦“6轴7廊8通道”主骨架与区域重大战略范围内的国家公路、高等级航道,以及收费站、服务区、船闸等关键节点的智慧感知预警、交通诱导、主动管控和应急指挥调度能力的提升。
综合交通方面,推进智慧客货运枢纽建设,强化公转铁、公转水、铁水联运设施的硬联通,围绕“一票制”“一单制”“一箱制”等协同运输需求,加强信息服务和物流供应链管理的软联通。创新驱动方面,加快面向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航运系统的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底座建设,强化基于数字化的“建管养运”一体化管理。
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
交通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应培养交通强国战略、交通运输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一代航运系统、无人驾驶、北斗导航、高精地图、无线网络等领域科技领军人才,支持管理、经济、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等交叉学科领域科技人才引进,推进交通战略规划、重大理论创新、重大政策研究等高端智库建设。
交通劳动者大军建设方面,应大力培养公路水运建设工程施工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运输车辆、自动化码头装卸远程操控员,培养基于数据分析的预防性养护决策管理人员和防御性应急响应人员,培养基于数据的各类模型训练师、数据分析师等。
专业化交通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积极培养具有综合交通意识、创新驱动能力、国际视野的干部队伍,积极壮大具有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知识的干部队伍。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加强自动驾驶科技创新攻关,推进无人车、无人船、无人机、无人潜艇等客货运输场景感知、精准定位、高精导航、远程控制、设施韧性、低空交管、四网融合、“车路云”协同、“船岸云”协同等核心技术研发。
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升级科技攻关,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全息感知、长期性能监测、交通要素智能行为建模、行业大模型、深度学习、多模态技术等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研发保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鼓励建立创新联盟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推进实验室、试验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国际合作等创新平台建设,优化科研资金投入机制,构建适应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以科技创新助推智慧、绿色、安全、韧性交通发展。
积极发挥数据赋能价值
发挥数据要素驱动交通运输质量提升、效率提高、动力转化作用,应积极推动数据要素流动、公共数据运营、发挥数据赋能价值。
数据要素流动方面,应分类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授权探索,分类探索有条件、有偿或无偿使用等机制建设,让数据自由流动。
公共数据运营方面,加快培育更多交通运输领域优质数据服务商,授权更多公共数据运营单位,打造产业公共数据服务示范平台,鼓励建设一批高质量、大规模行业公共数据集,推进面向场景的数据衍生产品和服务交易,探索数据供给激励机制,加快构建市场化的数据可持续运营体系。
数据赋能方面,强化基于物联感知技术的公路、长大桥隧、综合交通枢纽、高边坡、重点港口智能运行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推进基于数据的跨省大件运输、危险货物运输、包车客运等跨区域监管,推广政务服务全程自动化审批,推进交通运输电子证照全国互通互认。
提升运输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
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关系是客货运输高质量发展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行业建、管、养、运、服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应以安全、便捷、绿色、高效、经济、包容、韧性的人民满意交通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进运输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升级,拓展更多高附加值、定制化、专业化、个性化运输;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客货运输管理和服务模式,推进一单制、一票制、一箱制联程联运。
在产业方面,应构建更加开放、灵活、透明的交通运输统一大市场,强化统一规则,以“网运分离”为切入点,打破铁路运输垄断,放活运营服务,培育无人机通勤、无人配送等低空运输市场,发挥市场在生产要素灵活配置中的作用;积极培育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服务等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法律法规制定,加快交通运输智慧基础设施、无人驾驶、北斗导航等产业输出,推进国际国内两个产业市场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