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东交通基础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

News

行业动态

广东AI新政:交通基建的“智慧革命”与千亿产业蓝图

2025年3月9日,广东省政府一纸新政,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推向“黄金赛道”。这份《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不仅提出千亿级产业目标,更剑指交通、制造等核心领域的智能化重构。在这轮“AI+基建”的浪潮中,广东如何以政策杠杆撬动技术革命?交通基建的“大脑”升级将如何改写城市运行逻辑?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占据先发优势。据政策文件披露,到2025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3000亿元,2027年更剑指4400亿元。这一目标背后,是广东在智能终端、算法研发、算力基建等领域的全面布局——从华为昇腾芯片到腾讯混元大模型,从广深数据交易所到粤港澳大湾区算力网络,广东正以“硬科技+软生态”组合拳抢占全球AI产业制高点。


新政明确提出,在交通领域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建设大湾区核心路网智慧运营系统,并鼓励城市搭建智慧物流“大脑”。这一战略将引发三重变革。首先通过AI算法实时优化信号灯配时、预测车流拥堵节点,广东计划在重点城市试点“全域感知+动态调控”的智慧交通体系。深圳前海已试点的“AI交通指挥官”系统,将事故响应时间缩短40%,未来该模式或向全省推广,广东交通效率将进一步实现“量子跃升”。


而聚焦物流产业的降本增效,政策也提出支持打造“港口-仓储-配送”全链条智能调度系统。以盐田港为例,无人集卡和智能装卸机器人已使单箱操作成本下降15%,而新政每年对工业领域标杆案例最高800万元的奖励,将加速这类技术的规模化复制。


更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基建“钢筋水泥”的逻辑也正在被“数据+算法”取代。实践中的广州南沙的自动驾驶测试区,已通过车路协同系统使车辆通行效率提升30%,这种“智慧路网”的每公里改造成本约500万元,但预计可减少20%的交通事故损失。而部分高危场景的“无人替代”方案也正带给人们更多想象,如广船国际的焊接机器人集群,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可替代90%的人工操作。


新政的12项措施构成系统性支撑框架也让外界看到,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是一场关乎未来的赛跑,而技术攻坚下的“重金押注”,将进一步激活行业内的技术革新。


具体来看,新政提出支持创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财政按规定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符合省级配套条件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重点项目,省财政按规定给予配套奖励,单个项目省级配套金额超1亿元(含)的,按“一事一议”方式研究给予支持。


在培育优质企业方面,新政明确,将对该领域获评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落实省级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强化省市联动,鼓励地市给予奖励,省财政进一步按照地市奖励资金1∶1予以激励,调动地市积极性,对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奖励总额度最高300万元,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奖励总额度最高200万元。这一链条的完善,正推动广东从“单一产品输出”向“系统解决方案输出”转型。例如,高新兴的“车路云”技术已打包成标准化模块,向湖南、四川等省份复制;佳都的轨交大模型则通过API接口开放,吸引200余家开发者参与生态共建。


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依托重点产业集群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试点,对研发工业领域大模型和应用解决案例给予支持,每年择优支持不超过10个标杆案例,每个给予最高800万元奖励,推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发挥各类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联盟、协会等行业组织作用,促进产业链快速整合。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优势,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


对于企业、科研院所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分别给予每项最高50万元、30万元、15万元的资助;对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全国、广东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分别给予每项最高100万元、30万元、10万元的资助。


珠江潮涌,政策蓝图所指向的不仅是规模扩张,更是底层逻辑的重构——当高速公路开始“思考”、港口学会“预判”、地铁拥有“生物钟”,基础设施的“智慧觉醒”或将催生万亿级新市场,为广东交通未来十年的发展书写出新的答案。